北京将连续三天重污染 11日冷空气"救驾"
(四)芯片供需缺口扩大,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仍面临挑战 当前,我国装备工业部分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,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,保护主义、单边主义上升,我国装备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仍面临挑战。
但上云上平台需要购置传感器、工业级5G模组等终端设备和智能软件系统,前期资金投入较大,投资回报率难以量化。另一方面,深层次应用推进仍待加强。
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表示,工业互联网在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融合创新应用正加速拓展。李子文认为,补足工业互联网发展人才短板,一方面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及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。支持企业管理人员、技术人员等参与工业互联网职业培训,提升不同层次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养。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实时采集生产现场各项数据,优化设备监测、诊断、执行的管控水平,促进生产方式向智能化转变。另一方面要强化工业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。
上海外高桥集团利用3D模型协同管理系统,将复杂设备建模时间从原来的一天缩短至半小时,模型完整性、准确度显著提高。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工业互联网的前置使用成本和试错风险。加强对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、管理与应用。
当前,我国仍处于工业化、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历史阶段,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,战略性新兴产业、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,能源结构偏煤、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,重点区域、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,资源环境约束加剧,碳达峰、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,技术储备不足,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。明确工业降碳实施路径。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71%。分行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,统筹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,建立数据共享机制,推动数据汇聚、共享和应用。
截至2020年底,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7.5万亿元。《规划》提出聚焦一大行动、构建两大体系、推动六大转型、实施八大工程的整体工作安排。
(四)深化绿邑国际合作 推动建立绿色制造国际伙伴关系,进一步拓展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建设,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合作交流。完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。鼓励以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为依托进行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。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,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,有序推进绿色保险。
着力打造能源资源消耗低、环境污染少、附加值高、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发展新引擎,加快发展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能源汽车、绿色智能船舶、绿色环保、高端装备、能源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。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水耗、原铝综合交流电耗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(二)健全法律法规政策 推动修订《节约能源法》《循环经济促进法》《清洁生产促进法》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,健全配套政策。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,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成,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。
围绕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,持续推进绿色产品、绿色工厂、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,遴选发布绿色制造名单。加快打造以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为重点的绿色低碳发展高地,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,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。
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支持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、创新创业基地。鼓励重点行业加大对市政污水及再生水、海水、雨水、矿井水等非常规水的利用,减少新水取用量。
打造绿色低碳人才队伍。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,在具备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加快推广应用电窑炉、电锅炉、电动力设备。推动建立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,建立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有害物质数据库,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作用,创新开展大数据监管。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绿色设计平台,强化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协同关键技术供给,加大绿色设计应用。一些发达经济体正在谋划或推行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绿色贸易制度,提高技术要求,实施优惠贷款、补贴关税等鼓励政策,对经贸合作和产业竞争提出新的挑战,增加了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本和难度。落实《〈蒙特利尔议定书〉基加利修正案》,启动聚氨酯泡沫、挤出基苯乙烯泡沫、工商制冷空调等重点领域含氢氯氟烃淘汰管理计划,加强生产线改造、替代技术研究和替代路线选择,推动含氢氯氟烃削减。
将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纳入绿色制造评价体系,鼓励绿色制造企业编制绿色低碳发展年度报告。针对重点行业、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环节,研发推广过程减污工艺和设备,开展应用示范。
推进原生资源高效化协同利用。严格控制钢铁、煤化工、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,鼓励有条件地区新建、改扩建项目实行用煤减量替代。
强化标准、统计、核算和信息系统建设,提升降碳基础能力。积极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、第三方评价、城市环境服务等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,提供绿色诊断、研发设计、集成应用、运营管理、评价认证、培训等服务积极 参与绿色服务国际标准体系和服务贸易规则制定。
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20%以上。推动运用定向降准、专项再贷款、抵押补充贷款等政策工具,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继续推广节能、节水、高效、安全的绿色智能家电产品。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。
布局建设一批标准、技术公共服务平台。大力建设绿色一带一路,扩大绿色贸易,共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,加快绿色产品标准、认证、标识国际化步伐。
加强沟通协调,强化跨部门、跨区域协作,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配套政策,落实规划总体要求、目标和任务,打好政策组合拳。深入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,稳步实施水泥、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。
(三)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鼓励地方财政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、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,创新支持方式,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工业绿色发展项目。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1年11月15日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一、面临形势 (一)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,工业领域以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,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,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,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,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。
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,推动重化工业减量化、集约化、绿色化发展。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《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的通知 工信部规〔2021〕178号 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,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通信管理局,有关中央企业,部属有关单位,部机关各司局: 现将《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实际,认真贯彻实施。引导企业采取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的方式,开展绿色设计评价。减少有害物质源头使用。
开展降碳重大工程示范。探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、资源化转化利用、封存等主动降碳路径。
基于流程型、离散型制造的不同特点,明确钢铁、石化化工、有色金属、建材等行业的主要碳排放生产工序或子行业,提出降碳和碳达峰实施路径。鼓励地方、行业创建本区域、本行业的绿色制造标杆企业名单。
开展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,引导重点行业、重点地区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后回用。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。